读罢郑州市在公共娱乐场所全面普及使用安全套的消息(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我想说,这新闻传递了不一般的隐含信息,这就是政府在防止艾滋病工作中公开引入了“次道德”。 何为“次道德”?通俗地说,就是社会公认的正统道德原则之外,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所遵循的“规矩”。对于“次道德”,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比如小偷窃取钱财时,把自己无用而对失主很重要的证件、钥匙还给被盗者;吸毒者主动使用清洁针头、一次性针管;性工作者主动使用安全套,以避免艾滋病毒传播等等。 “次道德”理论的提出,曾经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对违法犯罪行为,理当给予坚决取缔和打击,对当事者要绳之以法;而向那些违法犯罪者提倡什么“次道德”,就等于承认或默认违法行为的合理性,助长歪风邪气,甚至是怂恿犯罪。 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偏见。我们不能面对现实却闭着眼睛不承认。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违法犯罪行为客观存在。比如卖淫嫖娼,我们否定“次道德”,坚决予以打击,效果怎样?卖淫嫖娼依然无处不有,性病、艾滋病却因之更加快速地传播,遭殃的是社会和公众。事实证明,不承认对特定人群需要提倡“次道德”,产生的是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恶性案件发案率上升,罪犯越来越敢于做出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社会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政府部门为更加有效地防止艾滋病蔓延,决定普遍推广安全套,并要求娱乐场所100%推广使用安全套,定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免费发放安全套,实际上是引入“次道德”。这无疑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宽容的精神,也是在政府具体工作中引入“次道德”,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的具体实践。
当然,引入“次道德”理论,不是允许违法犯罪;对于违法犯罪,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违法必究”的法治原则;对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要毫不留情的打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某些工作中引入“次道德”理论,而这也正是服从于保护人民的利益,把违法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一根本目的。 |